亞洲佔全球人口40%1 ,並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60%。區內經濟增長強勁,讓亞洲從其他新興市場之中脫穎而出。
幾乎所有主要亞洲市場已取得投資級別主權評級(越南除外),評級普遍高於其他新興地區2 。相反,阿根廷、巴西、俄羅斯、土耳其和南非等其他大型新興市場,在過去十年信貸評級均被大幅下調3。
與此同時,大部分亞洲央行透過審慎的宏觀經濟管理控制通脹,有助區內主權債券提供吸引的實際孳息。
亞洲和已發展市場10年期主權債券的名義和實質孳息4
相比之下,越來越多已發展固定收益市場債券提供負孳息,市值合計超過15萬億美元5。整體上,對於高瞻遠矚的環球投資者來說,如果他們希望追求回報、更高實際孳息和分散投資效益,亞洲債券可以是他們的選擇。
在過去十年,中國在岸債市迅速崛起,並躋身全球第三大,過去五年的年率化增長率達16.6%,規模已翻一番6。
即使內地債市迅速增長,但仍然相對封閉,在岸債市的外資持有比率低於3%7。儘管如此,這個情況已逐漸改變。在岸債市可提供分散投資的機遇,而且獲納入主要環球債券指數,開始受國際投資者青睞。
彭博巴克萊和摩根大通近期相繼宣布將中國債券納入環球債券指數,預料將導致高達6,000億美元被動資金流入中國在岸債市8。
因此,自2009年10月以來,一直看好中國債券(包括在岸本幣債券和離岸美元債券)的宏利投資管理具備了獨有優勢。
隨著亞洲固定收益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提升,發行人的數目和種類持續增加,促進了市場的整體流動性及帶來全新投資機遇。
以摩根大通亞洲信貸指數為例9,這個指數自2009年以來已顯著改變。從廣泛類別來看,主權債券和準主權債券發行人佔2009年發行的美元信貸近一半。現時,金融和房地產信貸佔指數約40%。
亞洲信貸今昔(按行業分類)10
明顯地,亞洲信貸質素有所改善。在2009年,投資級別以下信貸佔指數的30.8%,而這個比例在2019年已跌至23.3%,同時,「BBB」級債券現已佔指數的39.4%11,反映區內信貸質素轉佳。
需求方面,亞洲信貸的地區投資者基礎亦出現變化。多年來,我們留意到亞洲的投資者基礎擴大,而歐美則不斷縮減。
情況從各地的新發行信貸可見一斑(2019年亞洲發行的美元債券佔80%,相對於2009年的44%)12。區內投資者基礎擴大,提高了亞洲信貸的穩定性,在波幅加劇及資金避險期間情況更為明顯。